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微信公众号@团中央权益部 特别推出“党史天天学”栏目,展现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,重温经典事件、致敬英烈人物、回眸历史瞬间、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,一起来学习!
2021年11月27日
党史上的今天
1934年
11月27日至12月1日 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,从广西全州、兴安间抢渡湘江,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。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。突破湘江,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。但是,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。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。
1991年
11月27日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二期工程在湖北宜昌通过国家正式验收。至此,这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宣告全部竣工。
2015年
11月27日、28日 《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〉服务贸易协议》《〈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〉服务贸易协议》分别签署,内地与香港、澳门服务贸易自由化基本实现。
2015年
11月27日-28日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。习近平讲话强调,打赢脱贫攻坚战,要做到“六个精准”,解决好“扶持谁”、“谁来扶”、“怎么扶”、“如何退”的问题,实施“五个一批”工程,加快形成中央统筹、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负总责、市(地)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,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、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。
2019年
11月27日 习近平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,强军之道,要在得人。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,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,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,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、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。
历史瞬间
1949年11月,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首府重庆。
先锋人物
陈延年
陈延年:视死如归的革命者
“我们的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也不是从地上生出来的,更不是从海外飞来的,而是在长期不断的革命斗争中,从困苦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生长出来的,强大出来的。”
陈延年生前说的这段话,正是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。陈延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,1898年出生于安徽怀宁,是陈独秀的长子。1917年,他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,1919年12月,21岁的陈延年赴法国勤工俭学。
在法国期间,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习,摒弃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,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。1922年6月,陈延年与赵世炎、周恩来等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——中国少年共产党,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,负责《少年》月刊编辑工作。同年秋,他加入法国共产党,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1924年夏,党中央决定抽调旅俄旅法的同志回国工作。同年10月,陈延年回国后被党中央派往广州,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、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部长等职。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中共广东区委书记。陈延年极为重视加强党的建设,健全区委领导机构,建立党课制度,着力于党员的培训和教育,加强党的团结。到1927年3月,广东党组织已拥有9000多名党员,是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、组织机构最健全,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地方党组织之一。
1924年11月,陈延年协助周恩来建立海陆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。1925年11月,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,周恩来、陈延年等商定,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再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作为骨干,建立了著名的叶挺独立团。1925年6月,陈延年、苏兆征、邓中夏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,省港大罢工共坚持了16个月,于1926年10月胜利结束。
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中,陈独秀等党的领导人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,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。陈延年坚决反对,他以中共广东区委的名义报告党中央,要求中央坚决抛弃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政策,他在与邓中夏、张太雷谈起陈独秀的错误时,气愤地说:“(陈独秀)看不出蒋介石的阴谋,看不见工农的力量。”又说:“我是共产党,坚决站在党的立场,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妥协退让政策!”
1927年春,陈延年北上赴武汉参加党的五大,中途临危受命,转赴上海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。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的上海,正笼罩在白色恐怖的迷雾中。他不顾危险,与赵世炎等同志一起,寻找失散的同志,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,积极开展斗争。6月江浙区委撤销后,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。
1927年6月26日,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。敌人用尽酷刑,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,妄图逼迫他供出上海党的组织。但陈延年始终保持钢铁般的意志,宁死不屈。7月4日,敌人将陈延年秘密押赴刑场。刽子手喝令陈延年跪下,他却高声回应:革命者光明磊落、视死如归,只有站着死,决不跪下!最后,他竟被凶手们按在地上以乱刀残忍地杀害,牺牲时年仅29岁。
陈延年的一生虽短暂,却极其壮丽。他的名字,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。
(来源:团中央权益部 编辑:王心茹 审查人:胡紫宇 责编:张雪纯 审核:井 燕 刘 哲 终审:孟庆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