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团团学党史 | 2021年7月8日-yd77699云顶国际

 跟着团团学党史 | 2021年7月8日-yd77699云顶国际

跟着团团学党史 | 2021年7月8日

发布者:团委办公室 [发表时间]:2021-07-08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微信公众号@团中央权益部 特别推出“党史天天学”栏目,展现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,重温经典事件、致敬英烈人物、回眸历史瞬间,一起来学习!

2021年7月8日

党史上的今天

1925年7月8日 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将黄埔军校校军扩大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,蒋介石任军长;其他所属各军也统一改称为国民革命军。湘军为第二军,谭延闿任军长;滇军为第三军,朱培德任军长;粤军为第四军,李济深任军长;第五军的军长为李福林。在各军中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。副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由共产党员担任,周恩来、李富春、朱克靖、罗汉分别担任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军的副党代表。

1937年7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《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,指出: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,才是中国的出路!号召全国同胞、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,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,抵抗日本的侵略。北平、天津、保定等地的人民群众和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,纷纷起来支援第二十九军的抗战。全国人民也掀起抗日救亡、支援前线的热潮,给前方将士以巨大鼓舞。7月14日,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。

1939年7月8日和12日 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发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长篇讲演。毛泽东为此写信给延安《解放》杂志编辑部,认为这个讲演,提倡正气,反对邪气,写得很好、很重要,应赶快发表。

1952年7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《关于目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》,要求各厂矿企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,不仅要努力完成生产计划和增产节约计划,而且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,为实行经济核算准备条件,从而结束从旧企业转变为新企业的改造过程。对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多余出来的职工,应采取包下来的政策,用轮训的方法,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。11月29日,中财委向党中央报告,据不完全统计,1952年全国增产和节约的总值已达31.7亿元。

2010年7月8日 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。

2016年7月8日 中共中央颁发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》。2019年9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条例。

2017年7月8日 国务院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。

历史瞬间

1937年7月8日,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《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》,号召全国同胞奋起抗战。

百年先锋

辛育龄:仁心慧术书写百年忠诚

2021年6月29日,党内最高荣誉“七一勋章”首次颁授,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成为29名获奖者之一。百岁高龄的他已无法到达现场,代为领奖的女儿辛晓梅第一时间通过视频,将这枚珍贵的勋章细致展示给他。凝望勋章,这位百岁老人眼里闪着光,不住点头。从卫生战士成长为医学专家,辛育龄与党同龄、与党同心、与党同行,勤奋开拓85载,成为我们党培养的卫生干部队伍的一面旗帜。

与白求恩并肩作战

中国共产党诞生的1921年,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。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碎了辛育龄的求学梦,1938年,年仅17岁的辛育龄参加八路军,成了冀中卫生部的卫生员,此后又被分配至制药厂,做了制药股长。次年4月,年轻的辛育龄服从命令到达前沿阵地,在那里,见到了影响和改变他一生的人——白求恩。

在辛育龄的左臂上,至今还留有一道白求恩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。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担任司药的辛育龄和白求恩一起救治伤员。手术室外炮火连天,手术室内的白求恩仍然镇定自若,同志们劝他到稍微安全一些的地方,被他断然拒绝——距阵地越近,就越能多救一些伤员。白求恩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医术令辛育龄震撼不已,在他的心灵埋下火种,1939年,辛育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自此“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”成为他一生所求。

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,19岁的辛育龄已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。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辛育龄遍访当地民间医生,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药,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,疟疾、伤寒、腹泻被一一克服。他还研制成功一种皮肤擦剂软膏,很快消灭了疥疮。这段经历,让年轻的辛育龄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
1942年,辛育龄到达延安,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,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。1947年,辛育龄从医科大毕业,再一次经受战争的洗礼,辽沈战役时,他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。抗美援朝开始后,他又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,挽救了许多指战员的生命。

推动针灸走向世界

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为了填补国内医学空白,辛育龄被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。五年艰苦的学习,辛育龄掌握了这项技术,并在学成归国后向全国推广普及。从1958年到1980年,辛育龄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,指导40多家医院建立了胸外科,培养出了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,他们走向中国的广袤大地,成为中国胸外科医学发展的“种子”。

勇于创新、攻坚克难,一项项医学突破在辛育龄手中实现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临床上有大量的重症晚期肺结核病人,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他们无效。经过仔细研究,辛育龄创新开展了双腔插管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,挽救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病人。

对祖国医学的研究让辛育龄打开了另一番天地。那个年代,长时间药物麻醉后的副作用比较大,辛育龄认为,针灸能够缓解术后病人刀口疼痛,还没有副作用。为了积累经验,他在针麻状态下让针灸师对自己“下针”,实施急性阑尾炎手术,在对人体每一个穴位进行痛阈的测试后,这个穴位终于找到了!1970年6月25日,辛育龄通过针刺“三阳络”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,震惊了国内外,直接推动针灸走向世界。此后,辛育龄又乘胜追击,在1979年1月和11月先后完成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,奠定了我国在世界肺移植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
创办现代化综合医院

改革开放后,中国急需一所现代化的医院,在战火中入党、技术过硬又有医院管理经验的辛育龄,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。已年逾花甲的辛育龄服从组织安排,历时三年,排除万难解决了建院经费不足的问题。1984年10月23日,中日友好医院开院,完成任务的辛育龄在次年就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,回到胸外科,重新当回一名外科大夫。

2003年,82岁的辛育龄还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。“非典”肆虐时作为首席专家,他参与了每位重症患者的会诊。2007年,86岁的辛育龄还亲自为患者做电化疗。整整60年,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把手术刀。

作为党员,辛育龄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;作为医生,他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;作为知识分子,他创新技术、勇攀高峰;作为院长,他为现代化综合医院的创建和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。“他是为党拼搏、敬业奉献的老黄牛,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孺子牛,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,他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医学事业!”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,辛育龄就像一座“精神灯塔”,激励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。

(来源:团中央权益部 编辑:贾衡 责编:刘雪 张雪纯 审核:李敏 终审:孟庆波)

网站地图